2025年11月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黄金有关税收政策的公告》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黄金市场税收治理进入精细化、分类管理的新阶段。 这一政策将执行至2027年12月31日,为黄金市场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税收新政核心解读:区分用途成关键
新政的变化,在于首次明确区分了黄金的 “投资性用途” 和 “非投资性用途”,并针对不同用途实施差异化税收政策。
投资性用途包括直接销售,以及加工生产含金量99.5%及以上的金条、金块、金锭、金片或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发行的法定金质货币。 对于这类用途,买入方会员单位将标准黄金直接销售或加工成投资性用途黄金产品销售的,只能向购买方开具普通发票,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非投资性用途则指投资性用途以外的情形。 对于这类用途,买入方会员单位加工成非投资性用途黄金产品销售时,可向购买方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此外,新政还增设了用途转换机制,允许会员单位在交割后6个月内申请一次用途变更,对未申报用途变更或违规开票的会员单位,将实施3至6个月的开票限制。
对黄金产业链及回收市场的深远影响
对于从事黄金回收的商家来说,这一政策将彻底改变行业的游戏规则。
场内外交易成本分化加剧
新政规定,纳税人不通过交易所销售标准黄金,应按照现行规定缴纳增值税。 这意味着,无法享受交易所渠道免税优惠的商家,需将增值税成本转嫁至终端价格,这将严重削弱其在价格上的竞争力。
相反,通过交易所交易的标准黄金可继续享受增值税免征优惠。 这种差异将促使更多交易向场内集中,尤其是大额资金,提升交易所的流动性与定价影响力。
中小黄金商家面临多重挑战
对中小黄金商家而言,新政带来的挑战更为直接:
一是成本压力,若无法享受交易所渠道的免税优惠,需将增值税成本转嫁至终端价格,削弱价格竞争力;
二是渠道劣势,相比大型金融机构和交易所会员单位,中小商家难以低成本对接场内资源;
三是合规压力,新政对“投资性”与“非投资性”的界定要求商家建立更完善的销售记录和税务管理体系。
事实上,政策落地后,淘宝、京东等平台已有部分商家下架金条产品,这是一个明确的市场信号。
回收市场透明度提升
新政通过用途分流加上发票管理,斩断了整个发票套利的链条,使市场更为规范。 对于黄金回收商家来说,通过交易所转售时可免征增值税,流动资金增加后可能提高回收报价。
变现渠道更透明:优先选择对接交易所的正规回收机构
在税收新政下,黄金回收市场的透明度将大幅提升,这就要求商家必须调整经营策略。
选择正规回收渠道
新政鼓励黄金交易通过国家级平台进行,因此,黄金回收商家应优先选择对接交易所的正规回收机构合作。这不仅能降低税负,还能确保交易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关注标准黄金规格
新政明确的标准黄金包括特定牌号与规格:牌号为AU99.99、AU99.95、AU99.9、AU99.5;规格为50克、100克、1公斤、3公斤、12.5公斤。 可以预见,50克和100克的小规格投资金条短期内可能会非常紧俏,甚至出现缺货。 回收商家应重点关注这些规格的黄金。
避免违规风险
新政对违规行为设置了严厉处罚:会员单位如未在用途改变前向交易所报告用途改变信息,以及未按规定对外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将面临3-6个月的开票限制。 这意味着,选择合规经营不再是可选项,而是生存的必然要求。
迈向规范化的黄金市场新阶段
税收新政的实施,标志着国内黄金市场进入新阶段,长期来看,这将推动黄金行业向 “投资专业化、消费品质化” 双轨发展。
对回收商家而言,短期虽然需要适应新的规则,但长期有利于市场健康发展。一个更为透明、规范的中国黄金市场,不仅能更好地反映真实供需,更能提升其在全球定价体系中的影响力。
在政策变革期,黄金回收商家唯有主动适应新规,优化业务结构,加强与正规交易所对接,才能在市场洗牌中立于不败之地。单纯依靠涨价弥补税务抵扣缺失的成本并非长远之策,唯有提升专业能力和合规水平,才能实现长期稳定发展。